她叫缪学君,2012年受到栋梁工程扶贫助学资助的学生其中之一,大学毕业后她选择回到家乡任教,她为了感恩回报毅然作出选择。正是在爱的滋养下,广大受助的学子满怀爱心,实现了从“受助”到“自助”再到“助人”的跨越。
出生于贫困家庭的缪学君在高考那年,查出自己患病。巨额的医药费让原本就不宽裕的家庭雪上加霜。面对就在眼前招手的大学,她却担心“学费从哪里来”。
就在此时,3000元的捐资助学款送到了她的手上。同时,她了解到大学生可以通过“生源地助学贷款”来完成学业。在国家和资中县相关领导的帮助和鼓励下,缪学君进入了四川师范大学学习。
怀着对社会的感恩,大学毕业后,她立即参加四川省统一教师公招考试,以面试、笔试双第一的成绩回到了自己的母校——资中县第一中学任教。参加工作后的她立刻申请并加入到学校捐资助学相关工作中。
2019年下半年,当得知资中县出台了新一轮的支教政策后,缪学君毫不犹豫地报了名。如今,除了完成自己的本职教学任务外,她每周还要赶两个小时的车去资中县孟塘镇“走教”,带山里的孩子做实验、讲故事……

缪学君在我市2020年栋梁工程扶贫助学动员大会上感恩发言
“作为老师,我在传授知识的同时,也会以我的亲身经历告诉学子们要奋发图强,以优异的成绩和优秀的技能回报社会,回报祖国,回报内江。希望同学们做一个无私奉献的人,用自己之所学,尽最大可能回馈社会,才能将这份爱和援助延续下去。一饭之恩,当永世不忘,资助之恩,当永生相报。我们应不忘初心、造福社会,用自己的实际行动,传承国家与社会对我们的爱和恩德!”缪学君说。
缪学君的事迹并非个例。资中县对2013年受资助的882名贫困大学生中毕业的211名进行了随机追踪调查,结果显示,211名毕业大学生全部就业,大部分从事教师、公务员、医生等职业,部分学子进入部队继续深造。在全市,这样的“回报”更是不胜枚举,他们在接受爱的同时传递爱、奉献爱,让生活充满阳光,让世界充满关爱。
助力脱贫攻坚,“栋梁工程”扶贫助学13年募集扶贫善款超1亿元
“栋梁工程”扶贫助学不仅是一项公益事业、爱心工程,更是一项民生工程、惠民行动,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,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和具体举措。
党的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和重要会议上指出:治贫先治愚,古人有“家贫子读书”的传统,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,这才是根本扶贫之策。
统计数据显示,2007年以来全市累计资助贫困学生46588名,其中大学新生30113名,中小学生16475名。特别是2016年开展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以来,累计有5927名建档贫困户的学生受到“栋梁工程”资助。
为充分发挥“栋梁工程”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积极作用,我市对受助学生开展摸底调查,严格资助规范操作和审批程序,及时公开公示,切实做到精准资助。2019年,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349人、低保户401户中考上大学新生共750人,实现了全资助。